这个特殊的春节,不少人选择在家煲剧。
但看来看去,无非两类:让你“更想出门”,或“更不敢出门”的片子。
屏幕里内容越精彩,越显得宅家日子枯燥,心头更被撩拨的不行...
我,要,出,门。
转头刷刷手机新闻。
再联想起最近看的各色灾难题材...
算了,保命要紧。
在情绪起伏的敏感时期,影像该是一剂强心剂,既帮我们平稳心情,打破隔离带来的空虚惶恐,也能助人重新找回生活的力量。
恰好,B站就带来了一阵有温度的“及时雨”——
《人生第一次》
“小破站原来是大宝库。”
的跨年夜后,哔哩哔哩算彻底出圈了。
而E君不说,你可能还不知道它在纪录片领域的显赫战绩:
年,投资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;年,联合央视出品《极地》;年,联合BBC打造《神奇的月球》,同年还参与出品《人生一串》和《历史那些事儿》;年,出品《但是还有书籍》...
几乎部部为豆瓣9分上下的精品。
人文、探索、娱乐、历史....一步一脚印越走越远的同时,内容仍然保持着亲切感,观众内心深层真正需要什么,总能被及时发现和满足。
迈进,本片打头阵,主题是“中国人最重要的第一次”。
豆瓣评分9.1
导演秦博曾执导《人间世》第二季,讲述的也是多人的生命重大时刻。
他在采访时说,“这些故事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,就像一条河流,没有过多的惊涛骇浪,但它暗潮涌流,我们希望把静水流深的那种汹涌感拍出。”
再渺小的个体,都是自己生命里伟大的主角。
在普遍中找特殊,让普通人不“普通”。
这种创作理念延续了下来,片中的十二种“第一次”横跨出生到老年,医院、学校和军队等各大场景,我们对其或熟悉,或淡忘,或将迎。
人生节点有了专门的记录,才更凸显价值可贵。
第一集,出生。
现在和妈妈聊,她往往会云淡风轻的甩出一句话。
“你早晚会经历的。”
半敬畏半恐惧,这是多数人为人父母前的心理。
近些年,随着女性意识提高,“生育”逐渐褪去“责任枷锁”,产妇面临的痛苦也得到了正视。
银幕荧屏上,曾经私密的产房被“打开”,画面直观真实而惊心动魄。
《人间世》第二季高危产妇拼尽全力,还是没见上孩子最后一面
《罗马》女佣挣扎半晌,诞下了死胎
秦博团队找来三个家庭。
有的宝贝比较幸运,是妈妈顺产下来的。
但即便属于医生眼里的“好情况”,产妇吴丽辉仍痛得哇哇捶墙。
这是她的二胎。
因为有经验,起初吴丽辉还能刷刷手机聊聊天,随着阵痛加强,她开始掩面吸气,催促护士打麻药。
痛感两三分钟来一次,要等宫口开到二指,才能上药。
全过程大概两小时。
多疼多难耐?
你想象一下,宝宝的头约为9到10厘米,他出来的宫颈口约为直径1厘米。
只能强行撑大。
宫缩的剧痛让宫口逐渐变大,期间还要忍受“阴道内检”(即开指)产生的下体轻微撕裂感,直到把肚脐眼大小的宫口撑至能放下两双手。
几个父亲曾借仪器体验宫缩,有人形容“像拿尖头皮鞋狂踢你肚子”,有人类比“像从鼻孔挤西瓜”,有人干脆大喊“停停停!”...
而全国无痛分娩的开展率,还不到20%。
所幸数字在持续上升。
那打完了药,就真的不疼了?
麻药得从腰部的脊椎孔注射,把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,护士称其为“最痛的一针”。
进入产房后,拉力赛悠长的起跑枪响才结束。
产妇就是选手。
持续发力,拼命使劲。
腰疼,肚子疼,下体疼...
没有护士的提醒,吴丽辉几乎忘了换气,汗水眼泪混着流。
一声啼哭千呼万唤始出来。
软绵绵的宝宝趴在吴丽辉身上时,她赶忙放轻语气,生怕紧绷的状态吓着孩子。
E君想起摄影机拍下的产前小段落,吴丽辉和丈夫开了个玩笑。
“生第一胎的时候你说不生第二胎”。
可母亲依然选择了返回死亡赛场。
再度独担痛苦,再度承受风险,只为再度成为某个人的“母亲”。
这不是吴丽辉人生第一次生产,却是宝宝人生独一无二最美好的“第一次出生”。
另外两位妈妈则情况比较艰难了。
先说周婷,她本坚持顺产。
因为母体意外发烧,羊水跟着不断升温,极可能诱发婴儿的各种炎症风险。
没办法,周婷被迫接受剖腹产。
从“挨一刀”,到“挨七刀”,她要面对把“肚子到子宫”的7层肉割开再缝合。
有一处短暂的画面,周婷静静躺在床上,压住额头,悄无声息。
不管是否身为人母,此时,我们都能在镜头的留白里有所感受。
周婷没有害怕。
她是愧疚和遗憾于不能给宝宝提供最好的出生环境。
年轻的准妈妈向爽也有类似想法,怀了双胞胎,自己却要即刻进行心脏疾病手术。
孩子们27周,就那么点大,取不出来,也得跟着冒险。
丈夫说,家医院敢接这台手术。
好在,周婷和向爽最后都平安生产。
导演细节抓的很妙。
几个家庭根据挺过困难程度的大小,孩子出生时氛围截然不同。
顺产的吴丽辉家喜气洋洋,大儿子本来看到妹妹时还好奇地摸摸小手,转眼就为长辈都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bszl/163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