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章玉顾雨霏
酿酒工业作为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,也是支撑国内多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。过去一年,酿酒工业充分发挥民族产业的韧性与魅力,防疫防控全面抓,传统智能酿造交融并驱,线上线下有机互补,交出了一份令消费者满意、世界酒业瞩目的答卷,充分彰显了中国酒业永续发展的后劲。4月28日,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(扩大)会议在北京召开,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会上表示,“十四五”的开局之年,整个产业都已万事俱备,用一句流行的话说,“干就是了”。
强大韧性支撑
年酒业交出合格答卷
宋书玉指出,年,是酒类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场“拉力赛”——新冠肺炎疫情突袭,叠加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愈加激烈的产业竞争环境,加速了酒类产业的新一轮洗牌。纵观年,虽然疫情影响较大,但酒类产业依旧呈现出强大的韧性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年我国规模以上酿酒企业完成总产量万千升,同比下降2.21%;完成产品销售收入亿元,同比增长1.36%;实现利润总额亿元,同比增长11.7%。
分酒种来看,白酒产业: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家,完成酿酒总产量.73万千升,同比下降2.46%;完成销售收入.39亿元,同比增长4.61%;实现利润总额.41亿元,同比增长13.35%。
啤酒产业:规模以上啤酒生产企业家,完成酿酒总产量.11万千升,同比下降7.04%;完成销售收入.94亿元,同比下降6.12%;实现利润总额.91亿元,同比增长0.47%。
葡萄酒产业: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家,完成酿酒总产量41.33万千升,同比下降6%;完成销售收入.21亿元,同比下降29.82%;实现利润总额2.59亿元,同比下降74.48%。
黄酒产业:规模以上黄酒生产企业家,完成销售收入.68亿元,同比下降20.18%;实现利润总额17.04亿元,同比下降7.86%。
发酵酒精产业:规模以上酒精生产企业86家,完成总产量.25万千升,同比增长24.26%;完成销售收入.26亿元,同比增长16.15%;实现利润总额12.63亿元,扭亏为盈。
其他酒产业:规模以上其他酒生产企业家,完成销售收入.83亿元,同比下降16.21%;实现利润总额40.42亿元,同比下降16.78%。
总体看,酒业产量受疫情影响略有下降,但基本面保持平稳向好,酒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逆势双双上扬,亏损企业亏损额有所下降。“酒业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,着实不易。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路政闽如是认为。
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在讲话中指出,总结近些年酒业的发展特点,一是结构调整取得更明显的成效,“十三五”末与“十二五”末相比,规上企业数量减少了40%以上;二是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;三是整个行业紧跟消费趋势和消费升级,推出高品质产品,受到了广大消费者青睐;四是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宽松,在年版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里,已经不再把白酒列为限制产业。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,在行业协会和所有企业的共同努力下,酒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产品品质稳步提升,品牌影响力服务凸显,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”
盘点整个酒业,宋书玉指出,白酒产业深度调整后,产业从复苏到快速增长,但存在潜藏利润分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、产业深度分化引发的冲突、名酒供需关系激发的矛盾等隐忧;啤酒产业结构调整见效,盈利水平提升,行业竞争主线和核心增长逻辑均聚焦到“高端化”;葡萄酒产业受进口葡萄酒冲击巨大,市场分化多元,产业政策支持不足,产业基础待加固,内生动力不足;黄酒产业发展方向需要更加清晰。种种因素对中国酒业的“十四五”之路均有不确定性影响,必须高度重视,处理、化解好矛盾,才能稳步向前。
路政闽也指出:“当前我国酒业发展面临新问题、新挑战。”从国际环境看,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加剧,全球疫情仍在蔓延,我国酒类企业走出去进程受阻。酒类企业国际化步伐延缓,这对长远布局和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。从企业创新看,不少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足、研发投入不够、渠道拓展不宽、品牌意识不强等短板,阻碍了酒业健康发展。从消费环节看,酒类企业在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上尚有不足。此外,我国酒类市场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酒品违法行为依然存在,少数地区违法犯罪活动较为突出,违法行为呈现出专业化、精细化、分散化、隐蔽化等特征,必须予以足够的警惕。
发展目标确定
“十四五”开年酒业怎么干
会上披露了中国酒业“十四五”的发展目标,预计到年,中国酒类产业将实现酿酒总产量万千升,比“十三五”末增长23.9%,年均递增4.4%,销售收入达到亿元,同比增长69.8%,年均递增11.2%,实现利润亿元,同比增长86.4%,年均递增13.3%。
年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要实现目标,开局之年怎么干更为引人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44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