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参加一个训练营,有位讲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幡然醒悟:
“人生有一种牛逼,叫我能背下来”
这句话出自六神磊磊写的文章标题,里面有段电影故事特别精彩:
电影《飞驰人生》的主人公张驰要跑一个拉力赛,可是没有领航员。一般可以认为他栽定了,领航员是赛车手的眼睛,巴音布鲁克魔鬼赛道,道弯没人能背下来。但是张驰就背下来了。电影里是这么说的:巴音布鲁克,道弯,公里。耍小聪明,赢得了米,赢不了公里。你问我绝招,绝招只有两个字,奉献!就是把你的全部,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。我每天在脑海里开20遍,5年,遍,我能记住每一个弯道。看到这里,百感交集。人生有种牛其实就那么简单,就叫作“我能背下来”。
六神磊磊讲到自己,也是靠这个技能吃饭——熟读金庸。
对于知识,大部分人都停留在“有点印象”的程度,只有少部分人“背得下来”。但知道一样东西,和你能背下来一个东西,是两种天差地别的境界。
上周六公司组织一起学习,听完一节课每个人都要上台总结2分钟。我的工作就是搜集各种素材,可以说很多观点案例我都见过。区区2分钟不在话下。
但当我很有自信的走上台时,发现脑海里那些观点、案例都变的模糊了,我甚至都讲不出来一个完整的故事。
那种羞愧的感觉,这辈子都不想再经历了。
其实问题就是出在我看的素材太多了,这些信息只是一遍经过我的大脑,只留下一点印象,我并没有把他反复的记忆,作为自己内化的知识。
以前以为最低级的学习方式就是“背”,因为我们有手机有电脑,当我们需要什么素材直接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,为什么还要杀死那么多脑细胞去记呢。
但后来发现,“背下来”才是最高级的学习方式。
有句话说的好:
职业和非职业的区别就在于背不背得出。法律法条背得下来,就当律师,背不下来就只能职业在家玩手机。
这篇文章我主要想让你明白,“背下来”这个技能有多重要,以及他背后的思考方式。
背下来,是刻意重复的力量
在动物界,成年的动物会教授幼年动物捕猎技巧,生存技能。所有的教授,都是让幼年的动物模仿自己。通过一遍一遍的模仿,最终变成自己所掌握的技能。
想想我们小时候学习认字也是这样的过程,老师写在黑板上一遍一遍教我们读,回到家同一个字也还要写上好几页。
任何技能的都需要“重复很多很多遍”,然后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。
但你看看有多少人,就是想要“一下两下就能搞定的方法”,否则就认为不是“干货”,否则就认为是“请你告诉我我不知道的道理!”这样的人真的完全不知道自己完全不知道啊!
这样的错误我也犯过,后来发现很多技巧其实你已经知道了,但就是不去做,做了也就一两次,发现效果不行就放弃了。
就拿写作来说,我翻遍了很多关于写作的书籍,也听了很多写作的课程,终于总结出了写作的套路,于是准备大干一场,写一篇10w+的爆文。
写了2篇,结果很惨,我怀疑是我总结的还不够完整。
于是我又花了很多钱,去参加线下的写作训练营。听了讲师的课,我觉得自己受骗了,这些技巧我都知道啊。
后来一次机缘巧合下,受到一位老师的启发,才明白对于写作的技巧我只是停留在“知道”的层面上,每个技巧并没有刻意重复的练习到我能背下来的程度。
比如起标题的技巧,我能记下5种,并且能背下一些精彩的案例,最后自己还能起同样精彩的标题,那么这5种技巧才是我真正掌握到的。
但现实是,我就记得本子上有16种起标题的技巧,能掌握的就2种。
现在的人,真的是太缺乏耐心了,以为自己“知道”了就能一跃达到“我能”的层次。实则这过程中还有很大一截需要努力。
其实,无论什么事儿都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简单
梅兰芳教徒弟的时候很耐心很宽容,总是说“别急,这事儿很难的!”
既然很难,我们就要有心理准备度过一段艰苦的日子。
要有耐心。
李笑来在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里有一句话:
所谓耐心,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、枯燥,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。
朗朗成名前每天练琴6小时以上,成名之后练琴2小时以上,即便有全世界巡演,每天练琴也从未中断。练琴对于朗朗而言,就像每天刷牙、吃饭一样,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。
30岁开始写作的村上春树,至今保持着每天写作5小时,运动1小时,九点准时就寝的生活习惯。他自认为是没有才华的人,但他却凭借体力和耐力,还有重复刻意训练,成就了职业小说家的身份。
看到这里明白了吗,那些所谓能“背下来”的人,都是经过一遍遍刻意训练得来的。
看似笨功夫,却让他们更出彩。
背下来,是深度思考的力量
如果说刻意重复是背下来的基础,深度思考就是背下来的根本。
因为背的下来,主要在于是否能正确理解事物。努力地理解内容,看起来像是在绕远路,事实上却是通往记忆真正的“捷径”。
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。仅靠死记硬背,则不容易记得住。
现在有的时候,我还在想小学老师让我们背诵的古诗,那会儿我背的非常流畅,一口气能背好几首,那种背诵的流畅感还留在我脑海里,但背诵的什么东西完全忘记了。
我当时就是用重复的力量完成了背下来的作业,但没有深刻理解诗词的内容,所以只是短暂的记下来,不会长久。
这里回到文章开头,我上台分享学习内容,脑海里一片空白,让我非常害怕的一件事是,我正在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因为我的工作就是简单搜集素材,看过的文章虽然多,但只有量没有质。那些知识就像一阵风,经过我的脑子,风过,不留一丝痕迹。
长期以往,我已经忘了如何思考,如何学习,要背下来简直太难了。
知乎上,有位网友也有同样的情况:
一开始的时候,他每天下班回家都要伏案写作,每天更文几千字,笔耕不错,收获了一大批粉丝,后来他无意中发现了“网文神器”,就是你输入一个或者几个关键字,“网文神器”就会自动为你组合出几十上百种相关描写,作者只需复制粘贴就可以了。发现“神器”后的朋友尝到了甜头,每天拼拼凑凑,十几分钟就能“写”出几千字,还不用费劲构思,也不用看书填补相关知识,轻松收获大笔稿费。可是后来朋友的拼凑出来的文章由于缺乏新意,阅读量慢慢下降,当他幡然醒悟想重新创作的时候,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思考和创作的能力……
日本作家船川淳志在《思考力决定竞争力》中用“思考关机”来形容这种放弃思考的行为。
思考关机指的是,一想到思考太麻烦,就放弃继续思考,或者一味依赖别人去想,主动让自己的头脑处于关机状态。
不得不承认,当我们越来越沉迷和依赖“低投入,高回报”的方式时,就会慢慢让大脑处于“思考关机”状态,从而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动不动就用手机来记忆,因为手机记不费脑子嘛,记的东西比自己还多还全。
但你一定要记住,如果你需要记忆某些内容,请你仔细的去观看,千万不要用手机代替,因为那样你只会智商下降到八岁。
虽然深度思考已经是个烂大街的概念,但必须承认,如果你想成就点什么,或者让生活好点,甚至哪怕是让身边的人高看一眼,深度思考的能力都必不可少。
那如何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呢?
其实深度思考也是通过大量记忆得来的。
这什么意思呢,意思是你记忆的东西越多,你思考时能回想的东西就越多,你的思考结果就越有质量和深度。
长期以往,你就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了。
沃伦.巴菲特说过:
记忆力好,不一定会让你成功,但记忆力不好,一定会让你糊涂,一定让你失败,而且失败的很难看!
总结下这篇文章,人生有一种牛逼,叫我能背下来,而这种看似最笨的方法,背后却有着不一样的思考方式:
背下来,是刻意重复的力量
背下来,是深度思考的力量
以上是亲身经历总结的一篇文章,希望你喜欢,最重要的是对你有所启发!
End
共勉!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a/139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