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有个忌讳,叫揭短。
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,更得力求圆满,以示表面安好。
这点放在生活中,叫有素质;但放在影视里,叫绊脚石。
这块石头妨碍的,一是真相,二是自省,三是进步。
而这次,央视反倒带了个好头。
虽称不上揭短,但却敢于对国内争议最大的医学话题之一,呈现出了一份“满分作文”式的标准回答——
《手术两百年》
豆瓣9.3,不声不响的创下近期国产纪录片最高分。
等等,观看人数才?
网上的宣传,也稀薄得对不起这个分数。
带着好奇,E君打开了片头。
不看不知道,一看挖到宝。
这一小波打了高分的观众,无一例外先被片头画面震住了。
恢弘急促的配乐之下,翻动流转的细胞血液、冰冷舞动的手术器械、宛如荒原的骨骼脉络、高高架起的肌肉人等人体的内外形态,在历史的书卷等道具和场景中依次出场...
结尾的部分,一切岁月长河中的神秘源头,都被终止于一扇手术室大门。
大门的背后,又藏着怎样的真相?
一段饱含信息的开场,吊足了胃口。
帧帧精细,各有含义。
其中,还不乏《西部世界》等科幻大剧的影子。
什么样的内容才配得起这段片头?
要拍,就拍争议最大的话题。
从片名“手术两百年”起,火药味已然悄悄散发。
追溯两百年的外科手术史,说的不就是西方医学的主场?
要知道,西医和中医,在许多国人口中可是水火不容的存在。
从豆瓣页面底部第一条评论,感受一下火药味
中医多来自经验(还有一说,是“玄学”),调理疑难杂病;西医多来自科学,用于常规治疗。
两者各有发挥之处,但前者无根无源,后者则有理有据。
怎么看?
身为“老大哥”的央视,面临一个困窘的境界。
既得小心背上“崇洋媚外”的骂名,也得讲求事实真相地“揭短”。
而它最后的选择,却是一种最聪明的呈现。
E君将这份“满分作文”的技巧称为:越容易掺杂个人情感问题面前,越需要理性、客观与专业性的回答。
在海报上,有一句概括——
“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”
视野是人类,主题是抗争,角度是严谨的科学。
三个主词汇,让立意一下得到了提升。
无关中医西医谁功谁过,也不强调国家脸面,只着眼于现代医学的挣扎与进步。
我们看到的,首先将是前所未有的外科医疗真相。
第一集《理性之光》中,就先展示出一段信息。
从31到71.4,人类在百年间延寿了四十岁有余。
形成这一变化的大功臣“外科手术”,又从何而来?
在正面揭示之前,一段反面的血腥案例就先出现了。
年,一群考古学家在干旱的新疆西部发掘古墓时,找到一具年前的女性干尸。
以真实秒杀盗墓戏中各类可怖“粽子”的女干尸
而这具干尸身上,最引人注目的是下腹部一条长达17厘米的裂口。
考古学家们用倍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后,发现口子处居然有用马尾毛缝合的痕迹。
据判断,这是一名因剖宫产而死去的20岁女子。
因施救手段的拙劣,她死前遭受了极大的痛苦。
而人类的延续,必然逃不开生产的环节。
我们难以想象,还有多少年轻的产妇经历了类似的惨剧。
时至今日,情况真的就完全好转了?
要知道,影响古时死亡人数的,并不止缺乏先进的医疗手段这一点。
还有一面高墙,叫宗教信仰。
拜神、烧香、驱鬼...这些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仪式,在当时却是保命的最后底线。
乃至现在,这种传统也被延续在中国的许多地区。
就像鄂伦春人每年都会举行开河祭祀,由萨满巫师的传人以个人躯体为媒介,完成人神交流,最后献上祭品以求风调雨顺,族人平安。
有人生病时,巫师又该怎么做?
数千年来,鄂伦春人用低沉的吟唱和神秘的鼓声,为疾病和死亡寻找原因。
神真的可以救命?
这个问题,就和“世上是否存在神明”一样,无解。
与此同时,西方却开辟出另一条截然不同的的探索之路。
位于土耳其帕加马古城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,曾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所最大医疗中心。
而其附近的剧院,则是一座大名鼎鼎的角斗场。
古罗马名医盖伦,就在神庙中为受伤的角斗士治疗。
治着治着,盖伦开始不满足了。
小伤靠药,大伤靠调,重伤怎么办?
要根治其病,必先了解其身。
于是,盖伦提出了一个在彼时惊世骇俗的理论——
杀场无情,医者有心。
“解剖说”,就此诞生。
这些可能是世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图,正来自盖伦的理论
但理论的成立,并不意味着实践的跟进。
在人体解剖还被禁止的时代,盖伦只能通过解剖哺乳动物来获取结构信息。
无数次尝试之后,盖伦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。
疾病,源于身体各部位的失衡。
换句话说,流经全身的黏液、黄胆液、黑胆汁和血液如果是均衡的,那你就是健康的。
这个不算全面的发现,却让人类首度意识到,原来自己的身体里就有一个需要维持运作的“世界”。
盖伦的手术刀,彻底划开了人体奥秘的第一条裂口。
但光明的背后,必然有阴影的存在。
理论的产生,也会引发理解的偏差。
在古老的印度,也有着对“平衡”的理解。
而他们的做法,是放血。
不管疾病种类,只要排出污垢血液,身体恢复平衡,病痛便会自愈。
这种医疗手段能得以流传,必有不少成功的治疗案例。
但,还远远不够。
不凭猜想博科学,不以盲从战真知,不靠运气赢死神。
只有经过系统的指导,才是一门真正的“医学”。
无法进行人体解剖的外科学,在黑夜中摸索前行了多年。
其中,留下了不少可怕传说。
在英国爱丁堡的墓园外,有一个奇异的情景——坟墓的周围建起了闪着寒光,尖锐重重的栏杆。
黑夜里,难道有着吸血鬼、狼人、僵尸....
打住。
这些利器真正要防的,是“挑灯夜战”的偷尸贼。
在解剖仍是地下工作的时期,对医学院的学生来说,尸体可比金子珍贵。
小偷嗅到了商机之后,专挑近期死亡的尸体卖给学生和教授。
尸体市场就在交易的逐渐增多下,开始供不应求。
墓里的偷完了,还有地上的;尸体不够,就造死人。
于是,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威廉兄弟登场了。
两个人专挑自家廉价旅馆的游客下手,通过闷死等不破坏尸体的方式,先后害死了15名住客。
这样的罪行,持续了整整一年。
直到东窗事发后,弟弟失踪,而哥哥则被当众绞死。
天道好轮回。
愤怒的群众将哥哥的尸体留存在博物馆内,供人唾弃指责,灵魂受扰,并用他脑内的血液将其罪写成卡片,放在玻璃柜之外。
医学的初衷,是要救治性命。
这就意味着,它的进步离不开人内心热切的善意与爱心。
以伤及无辜为代价,是医学研究最大借口。
人类经过了技术和心理上对外科手术跌跌撞撞地尝试,直到14世纪,它才在西方医学课程中有了突破性的改变。
这束新的光芒,来自顶级医学院帕多瓦大学的23岁教师安德烈·维萨里。
维萨里起初的想法很简单:他不想照本宣科地讲课。
毕竟,教师们用的还都是年前盖伦写的书,书里采用的动物内部结构和人体有着许多细微的差异。
不服气,可以。
而维萨里的牛逼之处在于,他干脆亲自写了一套七卷的教科书。
这部规模庞大的《人体的构造》,内含张简明科学的人体插画和解析。
人们的视野,首次进入了自己体内的世界。
具备极高专业性的维萨里,也是半个“艺术家”。
他不但精准复刻出人的器官和骨骼,还将其摆放在一个个地貌背景之中,让人体有了雕像般的美丽。
维萨里,就此青史留名,人称“现代医学”真正的开创者。
《人体的构造》,也成了历史上第一部以图文形式描述人体解剖学,介绍解剖方法的完整著作及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之作。
年,是人类历史上闪光的一年。
维萨里的书出版没多久,哥白尼也发表了天体运行论。这群渺小的地球生物,用缓慢的步伐完成了内外的探索。
而在帕多瓦大学校内,有了维萨里著作的支持,学生们心中掀起了越来越大的研究巨浪。
炎炎烈日之下,狭窄无窗的解剖教室内闷热昏暗。
走进其内,却无人不惊。
教室周围的层层阶梯之上,满是举着蜡烛前来观摩解剖的学子,甚至还有乐队前来奏响慰问的声乐,祭奠死者,烘托学习仪式的气氛。
他们脚踩晃动的瓦块,头顶封闭的空间。
一呼一吸,都是滚动的热气。
但没有一个人抱怨,学生们屏气凝神,排着队依次交换位置,来观察老师刀下的动作和躯干。
有多少外科手术的知识从这里出发,飞跃至今天的手术室背后?
E君看到这里,感觉头皮发麻。
医学繁杂的知识体系,让普通人无法轻易涉及,从而选择将疾病交由医生管理,
而他们和死神的拉力赛,早在百年前就开始了蓄力。
一场手术中,昏睡的病人看不见手术刀上空,正是一位位医学先驱凝聚的力量在指挥医生的大脑,操纵着他的双手。
想象一下,后劲十足。
手术两百年,人类花费在医疗的时间和精力却远不止这个数字。
纵观整个外科手术史,似乎找不到任何中国的身影。
央视真的是在“揭短”?
未必。
中国出场的部分,是在21世纪的继承段落。
一个上午,北京最大的协和医学院正在举办解剖实验课的开课仪式。
新生们手执纯白鲜花,低头肃穆。
他们眼前的平台上,躺着校内第位自愿捐献遗体的张炳常老主任。
以张老师为代表的捐赠者,也曾和这些新生一样,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医学之路。
一张手术台,既为起点,也是终点。
生命的结束,换来了现代医学新的开始。
而这边的新生的外科手术之路才刚刚起步,那头却已展开了纯熟的演练。
在北京急救中心,所有工作人员又开始了固定的急救演习。
受伤者位于海拔米的悬崖峭壁上,由于颈椎受伤,移动更显困难。
黄金抢救时间,只有4——6分钟。
在进入手术室前,救援小组临时建成的流动急诊室就是伤者最大的希望。
这些急诊室可能是越野车、直升机、船艇...
也许并不是每条生命都能被救回,但他们知道,急救的本质,叫不放弃。
现代医学的精神,也同理。
人类渴望生存,因而有了医疗。
在死神眼下,所有人的命运都是一个共同体。
现代医学的探索之路上,向来就不分你我,只求携手前行,造福众生。
这次,E君带头给这部“满分作文”的回答叫好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a/162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