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科TA说特邀作者:唐瞬
1.徐太浪
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名字“徐浪”。熟悉徐浪的网友,可以将这部片子当作是他的传记。至于韩寒和徐浪的关系,我就不多言了,这里省略18万字;韩寒当年有一篇广为流传的博文叫《写给徐浪》,写作日期是年6月18日,阁下不妨搜来看看。
片中的阿浪,是从年穿越回的。他有个兄弟叫阿正,其实是他的父亲。阿浪,叫太浪;阿正,叫正太。仔细琢磨,这两个角色或人物,既有对仗,又有互文的感觉,对仗是指两代人的关系,互文是指兄弟之情。对徐浪没有兴趣的朋友,记住阿浪阿正就OK了。
2.徐正太
人物小传如此写道:“阿正是一个成长于90年代的上海小镇青年,以中分发型与水洗牛仔服示人,热爱摩托车。一个比较热血、正义、重感情的青年。世上有弯路也有捷径,但对于阿正来说,他认准的就是眼前直直的这一条路,不妥协、不转弯,搭着兄弟的肩,牵着爱人的手,就这么往前走。”演饰阿正的彭于晏则说:“韩寒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他自己。”
3.亭林镇
韩寒出生和长大的地方。片中的“亭林镇”主要取景于“嘉兴丁栅”、“常熟吴市”、“上海亭林”三个江南小镇。在电影这个王国,它很容易让文艺片迷联想到山西汾阳、台北牯岭街、香港的天水围、北京胡同——具体点说,是容易联想到另外几部电影:《小武》、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、《天水围的日与夜》、《老炮儿》。
如果你也像彭于宴那样坚持说“韩寒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他自己”,那么我们不妨将本片当作韩寒的“精神自传”——更何况制作这部电影厂牌名都叫“亭东”。
从“精神自传”这个角度来审视,片中主要精力花费在回答“我是谁?”、“我来自哪里?”这两个问题上。
4.斯巴鲁
前10分钟中的主角。我不太懂赛车,但我也相信没有几个影迷比“职业车手”韩寒(曾是场地赛和拉力赛双料冠军)和高华阳更懂赛车,所以我就信了韩寒说这段飙车戏的“技术含量”;但关键不在这,而在于他还说了“这几台货真价实的斯巴鲁赛车”一点都不便宜。
“斯巴鲁”在韩寒作为职业车手的生涯所占的份量,应该不亚于“路金波”在韩寒作为畅销书作家出版人的份量。正因为它的存在,似乎也印证了贾樟柯导演对“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商业电影”的定义,这也是正是我想要说的。
当然,拍“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商业电影”不丢人,因为贾老师自己也在拍,《天注定》《山河故人》都是这样的电影——只是“人文”是够“人文”,但“商业”还不够“商业”。老实说商业这方面,贾老师需要跟韩寒学习。
5.贾樟柯
自喻为“一个来自基层的民间导演”。这既是相对“第五代”陈凯歌、张艺谋、田壮壮他们而言的,也是相对“青春爱情”、“武侠功夫”、“警匪黑帮”它们而言的。总体而言,他的电影在正视中国的当前现实,在强调“和土地的联系”,而不仅仅是一种“非常局部的、狭隘的私人话语”。
贾老师曾说:“我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基本生活态度:那就是不要去迷信任何人、任何事、任何机构,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,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。”
贾老师还说:“很有可能你在不断追逐成功的过程中,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地失掉了你的根本——想到这一点,有时候我真地感到恐惧。”
尽管贾老师生于七十年代,韩寒生于八十年代,但从上述价值观可以管窥到他们是同路人。其实《后会无期》和《乘风破浪》里都有贾老师的影子,部分贾老师的影迷应该能get到。
6.写实
我之所以说韩寒的电影里有“贾老师的影子”,就是这种对当前现实的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36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