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论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拉力赛 >> 拉力赛优势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除了50年前的赛车场面,这部电影凭什么豆

来源:拉力赛 时间:2023/3/2

文/沧澜观海

我们对好莱坞巨星克里斯蒂安·贝尔的印象,或许停留在诺兰执导的《蝙蝠侠前传》三部曲中的韦恩老爷,但那算是贝尔最为优雅的一个角色了,他绝大多数角色,不是极度肥胖,就是瘦骨嶙峋。就拿年的《副总统》来说,他为此增肥了40斤,还没过多久,又在詹姆斯·曼高德执导的《极速车王》里,饰演一个瘦高莽撞的赛车手,半年内,暴瘦了40斤。

而在这部新片中,贝尔的这一顿瘦身,让肯·迈尔斯这位传奇赛车手,向观众展现出对于赛车的痴迷,甚至他可以不顾情面,打破世俗规矩,对着福特汽车的高管直言不讳,丝毫不讲究礼节。

不管曾经的迈尔斯在生活中究竟如何,但对于贝尔饰演的这一角色,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有些鲁莽,但对赛车技艺如数家珍的糙汉子。

《极速车王》要讲述的,便是这位赛车天才,如何在官僚制度下被一步步忽视,甚至最终成为炮灰的过程。这种天才被现实愚蠢对待的故事,所要营造的,便是天才的不可一世,以及现实的苟且不堪。然而对于这部电影来说,显然没有将这种关系处理好,甚至在看完之后,让人略感平庸。

在男主角肯·迈尔斯出现之前,由马特·达蒙饰演的卡罗尔·谢尔比是故事的讲述人。从开场的一段独白来看,谢尔比开宗明义:赛车将会告诉赛车手,自己是谁。

这不但是谢尔比的夫子自道,更是在影射迈尔斯后来的性格转变。但是谢尔比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,影片开始不久,他得知自己的心脏再也承受不了高强度的赛车运动,不过,他会将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迈尔斯这位天才赛车手的身上。

在另一方面,由乔·伯恩瑟饰演的李·艾柯卡成为另一位关键人物。在六十年代的美国,随着战后一代的崛起,年轻人不愿意再购买战前的那些老爷车了。他们对车型的要求,和追逐猫王、披头士乐队这些潮流巨星一样,渴望新颖和成功,而在赛车界大展拳脚的法拉利公司,成为这一代名词。

可是艾柯卡为福特二世收购法拉利公司失败,当福特二世面对恩佐·法拉利的连番羞辱之后,他下定决心要组建福特的赛车部门,并赢得勒芒拉力赛冠军。因缘际会,福特公司的发展需求、谢尔比组建最好赛车团队的欲望,最重要的,还有迈尔斯赢取世界级赛车冠军的雄心,三股绳子捏成一股力。

然而起点虽好,过程却历尽千辛。福特公司的高层总想要按照官僚体系的做法,让赛车研发团队听从上级的指令,却枉顾专业人员的眼光和技术。而迈尔斯又是一个直言不讳,从不愿意在赛车改造细节上有任何妥协的天才。影片便是在这种天才与凡俗之间展开叙述。

遗憾的是,尽管贝尔相当卖力,他那前倾的肩膀和脖子,以及直愣愣的眼神和口吻,的确显示出天才的执拗性格。尤其在戴通纳拉力赛前夕,迈尔斯差点因为刹车缘故而丧命,但是逃出生天还没多久,他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赛车的零件调整上,丝毫没有显示半点犹豫和恐惧。

可到了展现迈尔斯天才般的赛车实力时,影片似乎就不愿用太多的镜头或者桥段展现这一点。

要知道,肯·迈尔斯是迄今为止,距离世界三大拉力赛冠军最近的赛车手,而他之所以没有拿到勒芒的冠军,只是遭到福特高层背后放冷箭。相应地,在展现福特高层的唯利是图时,影片也只是用稀松平常的内部斗争,以及繁琐冗杂的行政过程作为现实苟且的证明。

相比之下,在大卫·芬奇的《社交网络》中,扎克伯格的天才被表现的淋漓尽致,开场便用一段黑客技术,在蒙太奇画面以及电子乐冲击下,让我们看到天才的一鸣惊人。同样地,对于苟且固化的体制展现,在一部讲述教育题材的电影《死亡诗社》中,被规整对称的中学建筑物,以及低调打光的场面氛围有力烘托。

而这些较为高级的影像调度手法,在《极速车王》一片中,几乎看不到。这也是为什么演技、道具、布景以及故事核心全都没有问题,但是却还是让人感受不到冲击力的原因。在好莱坞这种不依靠对白深度,以及影像的多义来展现主题,若想要制造强有力的正邪对抗,只有通过商业化的镜头语言或者圆融的人物勾连来实现这一点。

可遗憾的是,在人物角色上,除了两位主角有较为完整的性格变化外,其他角色只是在一旁观看,并没有产生互动。迈尔斯的妻儿,只是作为家庭港湾而存在,并没有让迈尔斯做出不同的抉择,而是单纯作为被影响的另一方。

更加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,是福特管理层的艾柯卡,这一角色原本支持用赛车的风尚,引领福特的全新车型。然而在和谢尔比对接之后,他几乎处于失语地位,影片偶尔会用多余的镜头捕捉他面部难以窥测的立场,除此之外,我们不知道这个人物除了促成三方合作之外,还有什么意义。

天才和苟且之间的淡薄处理,以及人物角色缺乏灵魂,让这部电影除了记录肯·迈尔斯这位传奇车手的职业生涯外,貌似只有六十年代的赛车场面可看了。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jzl/3739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