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种发动机叫马自达,有一种豪华叫雷克萨斯,有一种四驱叫quattro。
-,获得WRC汽车拉力赛的三连冠,奥迪四驱也成就了法国女车手MicheleMouton,使其成为全球拉力锦标赛史上第一位夺冠的女性。-年,参加美国派克峰登山赛,同样取得三连冠的优异成绩。之后多次获得的房车赛的成功,连续多年获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成功,都与四驱技术是密不可分的。
奥迪的四驱离不开一个人—费迪南德·皮耶希,在这位当时的奥迪技术开发总监的支持下,奥迪的工程技术人员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,把新研发出来的四驱技术装到了奥迪80上。奥迪的第一代四驱技术摒弃了传统的笨重且昂贵的独立动力分配器,而是创新的采用了空心轴将动力传输至差速器,然后通过万向轴传递至后轮,而空心轴再负责把动力传递至前轮。这套系统当时只能应用到手动挡的奥迪车上。
相信大家都见过那只可爱的小壁虎,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是奥迪独步江湖的全时四驱技术。而quattro也成为了奥迪四驱技术的代名词,成为了奥迪旗下所有四驱系统的统称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大家对于Quattro更多的认同感集中在了技术上,反倒是忘记了quattro诞生伊始时那辆被称为Quattro的四驱跑车。
年,第一辆奥迪全时四轮驱动系统车型在日内瓦的亮相,它就是奥迪Quattro。
这辆奥迪四驱鼻祖车型,抛开quattro全时四驱系统技术,就造型上来看,其所营造出来的比例感和线条构成放在现在也堪称完美。有棱有角的线条设计与现在所流行的圆润线条大相径庭,但是低矮的车身以及斜背式的造型让奥迪Quattro的整车姿态非常优美,另外大量横向线条的运用也使得其看上去显得非常厚重。在细节方面,大灯与进气格栅的融合式造型在现在又重新成为设计界的主流。
第一阶段(第一代quattro)
虽然quattro系统至今发展到第七代,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,而最初诞生的第一代quattro就是第一阶段的产物。上世纪80年代的四驱系统大多为分时四驱结构,而第一代quattro系统用一个开放式差速器替代了笨重的分动箱,并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个直径为mm的空心传动轴,与另一条实心轴集成在一起,结构上十分紧凑。为了提升车辆的脱困能力,奥迪还特意为Ur-quattro装备了中央差速锁和后差速锁,只需一颗按键就能将前后轴和后轴的两侧车轮完全锁死。这套系统也令奥迪A1原型车在配备夏季胎的情况下,在雪地中也有不错的抓地力。
赛场上的所向披靡,为quattro转向民用奠定了基础。年,奥迪的赛车部门Quattro有限公司成立。使用这套四驱系统的奥迪赛车一路披荆斩棘,逼迫国际汽联在年宣布禁止四驱车型参赛。
第二阶段(第二代~第四代quattro)
尽管摒弃分动箱的初代quattro系统在操作上已经简化了很多,但依然需要手动锁止,于是奥迪在第二代quattro系统中用托森差速器替代了初代系统中的开放式差速器。“托森”一词是由“扭矩”和“感应”演化而来,因此托森差速器又称扭矩感应差速器。它利用蜗轮蜗杆的自锁原理,在前后轴速度差过大时可自动锁止,响应非常迅速。
自此开始的quattro四驱历经变化,一直以来奥迪quattro的核心就是托森差速器。德国人很擅长机械,所以早期的托森差速器关键是蜗轮蜗杆结构,具有不可逆的自锁功能,当某个车轮出现打滑现象时,可主动的将动力分配给附着力更好的车轴。早期的四驱系统在电子系统不发达的年代需要驾驶员进行手动结合。
第二代到第四代quattro四驱系统都是以托森差速器为核心,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轴差速锁的形式。比如第三代quattro系统的后轴差速锁同样是托森差速器,但到了第四代则发展为更注重灵活性和轻量化的电子限滑差速器。
第三阶段(第五代~第六代quattro)
之后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,EDL电子差速锁,以及ESP车身稳定系统开始陆续流行起来,这与quattro整合在一起,简直如虎添翼。quattro负责分配动力,电子系统负责对四个车轮进行单独控制,保持车辆的循迹性,驾驶者也不用过分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yzl/8671.html